> 那些被人们误解的古人名言-重庆大学机关党委
机关党委简报
办事指南
那些被人们误解的古人名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9-18 11:36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他们的名言警句更是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汲取智慧的源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有些古人名言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解、曲解,甚至被赋予了与原意大相径庭的含义。这些被误解的古人名言,不仅失去了原本的智慧光芒,还可能误导后人,阻碍我们对古人思想的正确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名言,还原其本来面目,让古人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下面,我列举一下那些被大家误解的名言: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第26章:“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们通常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而其中的“无后”应该是“后辈的本分”,其正确翻译应为:

孟子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为最大的不孝。舜没有事先告诉父母就娶妻,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这也如同报告一样。”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尽管舜没有事先告知父母他的婚姻计划,但因为他的行为是出于更高的道德和责任感,所以仍然被视为是尽孝的。这也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和孝道的深入理解。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们通常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而这种理解是朱熹加以解释之后被人们所认同的,这里的养不是“教养”,而应该是“相处”,而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

首先,这句话表达的是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观察和体验。他认为女子和小人这两种人难以相处,这并非是对他们的贬低,而是对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某种特性的揭示。女子在古代社会往往被视为柔弱、情绪化,而小人则常指那些品行不端、心胸狭窄之人。这两种人在与人交往中,往往容易因为情绪化或心胸狭窄而产生摩擦。

其次,孔子进一步指出,与这类人交往时,亲近他们,他们可能会显得无礼,这是因为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或放纵自己的情绪;而疏远他们,他们又可能会心生怨恨,因为他们可能觉得受到了冷落或伤害。这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微妙平衡,需要我们在处理时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洞察。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良、理智的一面,也有情绪化、自私的一面。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理解和接受这种复杂性,既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3.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我们通常认为,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实际上这是孔子对季文子行为的一种鄙视,而原文翻译为:

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在做事情时过于谨慎,每件事情都要反复考虑很多次才行动,而孔子则认为只需反复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这里,孔子并不是要否定深思熟虑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找到平衡点,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盲目行动,也不能因为过于犹豫而错失良机。

过度的思考可能会让人陷入纠结和犹豫,无法果断行动。因此,孔子建议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全面周到,又要避免过度犹豫,把握好思考的“度”,这样才能在行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强调的中庸之道,即在处理问题时追求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和决策时,既要深思熟虑,充分评估各种可能性和风险,又要避免因为过度犹豫而错失良机。只有把握好思考的“度”,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通常把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但实际上庄子对这种做法并不是很赞成,他认为自由比这种行为更重要,而这句话的原文的整段话意思为:

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须辗转在彼此身体上的煎熬,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起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句话用鱼在陆地上相互扶持的情景,比喻人在困境中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然而,这种相互依赖的生活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是在广阔无垠的江湖中各自畅游,相互忘却,彼此独立。

这句话也体现了庄子哲学中追求自由、独立、自然的思想。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无拘的生活,而不是被各种社会关系所束缚。同时,他也强调了独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虽然相互帮助和支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和自主,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独立和自由,避免过度依赖和干涉他人的生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我们通常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但这种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仁”应为“偏爱”之意,其原段的意思为: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都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也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在这里通过对比天地和圣人的“不仁”,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天地对待万物,没有偏爱,没有主观情感,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同样,圣人治理国家,也应该像天地一样,没有个人偏好和私情,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百姓。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话用风箱作为比喻,说明天地之间的空间虽然看似空虚,但却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生机。风箱通过鼓动可以产生风,而天地之间的虚空也可以通过自然的运行产生万物。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里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繁杂的知识和技巧,因为这样反而会使人陷入困境,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相反,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和中和,以洞察事物的真相和规律。

总的来说,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主张人们应该像天地和圣人一样,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偏爱任何一方;同时,也应该保持内心的虚静和中和,以洞察事物的真相和规律。

经过此番探讨,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人们误解的古人名言,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它们之所以被误解,往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然而,正是这些误解,让我们更加珍视对古人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正确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继续挖掘古人名言中的智慧宝藏,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时,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思想碰撞,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重庆大学机关党委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镜象,复制,建设使用IE8及以上浏览器

稻草人工作室设计Copyright ©2014